硬盘突然坏掉,我花了半个月才把数据救回来…(附数据恢复工具)
前言
上次说到我的硬盘坏了,真的是当头一棒。😅
因为平时很多工作资料都在这块盘里,数据恢复的过程持续了小半个月,堪称一场心理和体力的双重折磨。
好在最后,大部分文件都救回来了。虽然过程非常花时间,但至少没有全军覆没。🤣
这次经历也算是给我自己上了一课,顺便整理成笔记,分享一下过程和心得。
👉 如果你正好也需要相关工具,我已经整理好了本次用到的软件清单,可以在公众号 「曦远Life」 后台回复 「数据恢复」 获取。
工具的两种思路
在接触数据恢复工具之前,我总结了一下它们大致有两种工作模式:
-
扫描 MFT(Master File Table)
- 优点:能保留目录结构、文件名,恢复出来的文件比较“原汁原味”。
- 缺点:如果 MFT 本身损坏严重,可能丢失部分文件,或者文件内容不完整。
-
扫描数据块(Raw Scan)
- 优点:能尽可能多地找回文件内容。
- 缺点:失去目录结构和文件名,恢复出来一大堆
file0001.jpg
、file0002.doc
,后期整理会非常痛苦。
大部分恢复软件都是这两种思路的结合,实际使用时需要灵活选择。
👉 我这次用到的工具(DMDE、OSFMount、FinalData 等)都整理在一起了,获取方式:在公众号 「曦远Life」 后台回复 「数据恢复」
关于 NTFS
NTFS(New Technology File System)是 Windows 系统常用的文件系统,它的优点是:
- 支持大文件和大容量分区
- 有权限控制、安全日志
- 目录和文件的元信息都存储在 MFT(Master File Table) 里
核心要点:MFT 是 NTFS 的总目录表。
如果 MFT 受损,文件系统就像失忆了一样,文件还在,但找不到入口。
MFT介绍
MFT 记录了每一个文件的:
- 文件名
- 路径
- 大小
- 时间戳(创建/修改/访问时间)
- 文件数据所在的位置
所以,当我们做「基于 MFT 的扫描」时,本质上就是在想办法读取这张总目录表。
一旦这张表坏了,就只能退而求其次,去“数据块级别”扫描了。
我这次的思路
这次我走的是 「先保护现场,再尝试修复」 的思路。
-
对分区做镜像
- 用 DMDE 给损坏的分区做了完整镜像(img 格式)。
- 原因:避免在原盘上直接操作,防止二次损坏。
-
挂载镜像
- 使用 OSFMount 将镜像挂载为虚拟磁盘分区,方便后续操作。
-
文件系统检查
- 执行
chkdsk /f /r X:
-
/f
修复错误,/r
尝试恢复坏扇区。 - 过程中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些
found.000
文件夹,里面是修复时捡回来的“孤立文件”。
- 执行
-
扫描与恢复
- 使用 FinalData 对挂载盘进行深度扫描。
- 部分文件恢复成功,保留了文件名和目录结构;部分则散落在
found.000
里,需要人工整理。
成果
恢复结果:大部分文件都找回来了!
遗憾点:有一部分目录结构和文件名乱了,需要大量时间手动分类、重命名。
总结感受:能把关键文件救回来就算赢了,剩下就是慢工出细活。
小结
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
- 一定要重视 数据安全!
- 重要数据要 多地备份:本地 + NAS + 多种不同云存储。
- 不要依赖单一云存储,服务商也可能出问题。
接下来,我也打算升级我的 NAS,把数据安全短板补齐,做到真正的有备无患。
数据无价,别等丢了才后悔!
📦 顺便提醒:我已经把本次恢复用到的工具和资料整理好了,需要的同学可以在公众号 「曦远Life」 回复 「数据恢复」 获取。